在传统编织产品受到现代化工业产品冲击的当下,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为传统竹编产品注入新的时代活力,使之符合现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进而实现“生活品艺术化,艺术品生活化”。基于传统竹编存在的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篾条存在缺陷等问题,创新研发了平面竹编软化拉伸成型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竹编制品的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和制作周期,提高了竹编制品的制作精度和稳定性,为竹编制品的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拓展了竹编制品的应用领域,有力促进了传统竹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竹子是天然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具有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2022年11月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为加快推进“以竹代塑”发展,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针对当前“以竹代塑”产业规模偏小、产量较低、成本较高、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重点部署了7大行动,推动“以竹代塑”高质量发展。其中,竹产业的科技创新提升行动位居7大行动之首,强调“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支持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丰富“以竹代塑”新技术、新产品。竹编工艺是我国古老而充满智慧的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精湛的技艺,成为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竹编制品用途范围广,涉及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很多方面,作为代塑产品潜力巨大。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竹编工艺因产能低下、加工技术水平要求高、加工公差大、运输环节易破损等问题制约着竹编产品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无法满足当前对代塑产品的巨大需求。因此,创新传统竹编工艺势在必行。
经过反复试验,本研究改进了传统竹编加工工艺,完成了对竹编工艺中竹篾、竹丝、竹片的定型加工,有效提升了竹编产品质量,丰富了产品种类,提高了产业规模和综合效益。本文介绍了在竹编工艺产业化中探索创新的一些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旨在为传承和创新传统竹编工艺贡献智慧。
1 发展竹编工艺的必要性
1)文化传承。竹编工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发展竹编工艺,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欣赏这一传统技艺。
2)生态环保。当塑料污染日益危及地球健康和人类生存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制品,并为塑料寻找替代品,竹子以其生长周期快、成材率高、环境友好、绿色环保、可降解等特性,成为塑料最具潜力的替代材料。“以竹代塑”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环保、时尚的生活理念。
3)促进经济发展。竹编工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竹编制品也可以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在传统竹编工艺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新发展传统竹编技艺,可以打造出更具时尚感和创意性的竹编制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拓展市场空间。
2 传统竹编工艺的局限性
2.1 人才缺失,工艺发展停滞
中国传统竹编曾经以精湛的技艺享誉国内外。然而,在科技发达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竹编制品因其对技艺要求高、制作费时费工、相对工业化产品成本较高等原因,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竹编工作,当下精工细作的竹编手艺人已经凤毛麟角,且基本上年近花甲,竹编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尽管国家层面已经通过建设一些竹编博物馆来强调竹编工艺的艺术性、重要性,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竹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同时,也正是由于缺少精工细作的竹编手艺人,使得目前竹编工艺品纹案、材质、造型等技术创新不足,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2 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随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竹编器皿渐渐从市场淡出,手工艺人只能转行谋生。一些竹编名品纷纷进入博物馆进行保护。这种用国家和政府力量进行保护的方式虽然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工艺面临的困境。竹编耗工费时,人工成本极高,严重影响了竹编制品的市场占有率。此外,传统竹编工艺至今仍然沿用传承上千年不变的加工方式,所用主要工具依然是篾刀、刨刀、锯子等传统工具,生产效率极低,与工业化生产的时代要求相差甚远。
2.3 产品单一,款式雷同,附加值低
传统手工竹编多用于器皿、盛装、去杂、晾晒、收纳等方面,这类产品通常款式单一,结构简单,功能不够多样化,产品附加值较低。尽管有些竹编产品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了批量生产,但因各地赋予的使用场不同而有着各地的特定尺寸,改变尺寸、改变体积、改变外观等都给工业化生产带来挑战。
2.4 篾条存在缺陷
传统工艺加工的竹篾条容易受水分、虫害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质量下降或者变形,质地相对脆弱,特别是在使用过程中承受较大压力时容易出现断裂或者折断的情况。同时,由于竹篾条制作过程存在质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会导致不同篾条之间质量存在差异,在潮湿或者高温环境下,竹篾条容易发生变形,影响其原有的形状和结构。此外,由于竹材本身的特性以及制作过程中处理方法不同,也会导致竹篾条颜色出现差异,从而影响产品的美观度。
3 竹编工艺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竹编工艺,不断突破传统竹编工艺的局限性,使其适应当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本研究从专业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开展了创新研究,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3.1 破解了传统篾条易断性的难题
传统方法加工出来的篾条,不论选择的竹材多么优质,破成的篾条都容易变硬或变脆,增加了折断的风险。在编织过程中,如果工艺不够精细或操作不当,容易导致篾条因受力过大而折断。
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研制出一种竹条浸泡溶液(一定比例的盐溶液),利用该溶液喷淋竹条,经过一定时间的漫浸后再制作篾条,极大提升了篾条的韧性和柔软度,加工出的竹丝均匀且柔韧,没有裂纹瑕疵,薄度可加工至45丝而不断。该溶液无甲醛,无有害物质,对环境友好。
3.2 篾条软化技术让竹丝更细,编织出的工艺品更温润
细竹丝是制作竹编工艺品的理想材料之一。通过巧妙编织、编绕、编结等手法,可以制作出各种精美的竹篮、竹筐、竹篱笆、竹灯笼、竹屏风等工艺品,用于装饰和实用。但传统方法加工出来的细竹丝,如果放置时间稍长就会断裂;即使编织完成,放置一定时间后也断裂,极大影响着产品的美观和耐用性。经过不断试验,研制出一种篾条软化方法,在恒温恒湿条件下竹条经一定时间软化后再加工成竹丝,可以在不断裂的情况下加工得更细,直径可小于45丝,且在编织过程中即使受力不同也不会折断,确保了编织品的细腻程度,极大地减少了公差。目前,利用处理后的竹丝编织300 mm长的产品,公差可以小于3 mm,使得编织品更具观赏性。
3.3 平面竹编软化拉伸成型技术提高了竹编产能
传统竹编通常采用套模编织的方式手工编织制作,工艺复杂,需要有熟练的手工技艺和花费较长的编织时间。由于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编织、打磨等步骤,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大规模批量生产。一个熟练的编织工人每天的产值约260元,且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公差。经过不断试验摸索,创新研发了一种平面竹编软化拉伸成型技术,解决了上述瓶颈。将平面编织的竹席,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利用研制的溶液喷淋在竹席上,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润后,可按规格裁剪,然后在恒温状态下压制成型。新工艺有效解决了手工编织时难以避免的公差问题,以一款直径22 cm的产品为例,公差可控制在2 mm以内,且器型统一,保证了产品表面的光洁度,产品更有韧性。
4 创新技术特点
与传统编织技术相比,新技术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参数稳定,产品外观更加光滑、美观,产品质量更高(表1),同时节约原材料。
表1 新编织技术与传统编织技术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对比
注:各产品的规格均为直径300 mm、高90 mm。下同。
4.1 生产效率提高
以纯手工套模编织直径300 mm、高90 mm的竹篮为例。按照传统的生产效率,1人1天可编织3~5个,采用平面竹编软化拉伸成型技术后,以平面编织1人1天可编织3 m2以上,如按生产同样篮子用料计算则可以生产27~33个竹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7.65倍,且可进行标准化生产(表1)。以拉伸成型1个成品用时48 s计算、每天按照8 h工作制计算,1人1天可以做600个成品竹篮。
4.2 产品参数确保稳定
新技术在提升产能的基础上,制定了竹编制品的标准,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使产品大小尺寸误差控制在2 mm以内,而纯手工编织的误差通常在10 mm以内,为竹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3 产品更加美观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材料更加柔软、更富有弹性、更加细腻,也使得传统技术不敢尝试的编织造型得以现实,且编织出的产品“如绸缎般丝滑”,实用与工艺完美融合,真正实现了“生活品艺术化,艺术品生活化”。
4.4 原材料损失率显著降低
传统方法加工的篾条在手工编织过程中易折、易断,且纬篾在反复交叉时也易出现断裂、断折等情形,竹篾的损失率在15%以上。采用新技术对原竹、竹篾、竹丝、竹片等编织原材料进行处理,可显著提高原材料的延展性和柔韧性,在编织时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损耗,材料损失率下降至5%以下。
5 技术效益与应用前景
5.1 经济效益
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人均日产值平均增加1 366.50元(表2),彻底改变了传统编织需要大量熟练编织工人来生产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历史。企业可以在满足市场销售需求的基础上,让优秀的编织工人来完善传统的精优产品以及研发新产品,进一步提升编织产品的附加值。
表2 新编织技术与传统编织技术经济效益对比
5.2 应用前景
1)为竹编产品拓展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竹编产品的生产效率,且产品的实用性、艺术性、美感度更强,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中国特色鲜明的竹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通道,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市场基础。下一步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精准营销。
2)为实现自动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新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手工编织凭竹编工人的手感力度变成了可固定的力度,稳定了产品参数,让机器编织进入了实验阶段,为产品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3)为工艺品创作提供了舞台。新技术保障了编织技艺的实际发挥,可以根据需求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工艺品。通过与设计师、艺术家合作,可以开展跨界创作,引入创新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结合当代审美趋势,打造出更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竹编产品,为竹编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新技术还可应用于更多的文化系列家居产品,将竹编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合,通过展现传统工艺的艺术美来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也可融合各种时尚元素打造时尚家居产品,提升竹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6 结束语
本研究研发的创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竹编制品的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和制作周期,从而提高了产能;提高了竹编制品的制作精度和一致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使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高;为传统竹编制品带来了更多创新设计和功能,拓展竹编制品的市场应用领域,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符合环保理念,减少了原材料浪费,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力促进了传统竹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