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早在1512年的时候,严嵩的病愈了,但他朝中无人,因此无法回到翰林院,只能在袁州府知府家中当幕僚,干一些文职工作养活自己。
一直到1515年前后,刘瑾及其党羽基本被肃清,严嵩这才在恩师杨廷和(杨廷和曾点中他的试卷,因此结下师徒关系)的推荐下回到翰林院任职。
但是,严嵩的运气很不好,回到翰林院的第二年,就在出差途中遭遇宁王叛乱,他为了保命而逃走,到老家躲了起来。
因为这件事,严嵩被贬到南京翰林院任职,自此之后成为边缘人物,他也开始了混吃等死的日子,达十数年之久。
可以说,严嵩虽然以神童著称,但他的仕途之路是很不顺利的,混了二十多年,也没混出个人样来,这让他十分不甘心,一直到他四十一岁那一年,明武宗去世了,嘉靖帝继位,杨廷和以内阁首辅之职代理朝政,他这才被召回北京翰林院任职。
回到北京之后,严嵩发现局势十分混乱,因为嘉靖帝为了给亲爹妈正名这件事(他只是明武宗的堂弟,大臣们却要他认明孝宗当爹),跟朝臣们爆发了激烈的矛盾,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议礼”,嘉靖帝不喜欢杨廷和,而是喜欢支持自己的礼部尚书夏言。
照常理来讲,严嵩本应该支持杨廷和才对,但他认为臣子无法战胜皇权,夏言作为嘉靖帝的宠臣,必定能笑到最后,于是舍弃杨廷和,转而极力巴结夏言,因此得以升迁为国子监祭酒。
后来,嘉靖帝坚持将自己的亲生父母放在太庙中祭祀,又将以杨廷和为首的一帮文武大臣杀的杀、贬的贬,严嵩虽然是杨廷和的学生,但在夏言的保护下得以幸免。
通过大礼议,严嵩看到了政治的残酷性,也领悟到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想要在朝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时刻跟皇帝一条心。
那时候大礼议还远未结束,严嵩为了生存下来,开始左右逢源,最终他在嘉靖十一年的时候升任南京礼部尚书,后改为南京吏部尚书,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二岁了。
嘉靖十五年,有一次严嵩到北京出差,见到了嘉靖帝,他抓住难得的机会,陈述自己支持嘉靖帝追封亲生父母为帝后,不给明孝宗当儿子的想法,得到了嘉靖帝的青睐,嘉靖帝将他留在京城,每天都召见他商议礼仪相关事宜,有时候一天之内召见他三四次。
嘉靖十七年,嘉靖帝终于下定决心,追封亲生父母为帝后,严嵩先是假装反对,等到嘉靖帝发怒的时候,他又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还痛哭流涕地说臣子们都错了,皇帝以孝治天下,应该支持才对。
在严嵩的“反水”下,很多大臣被迫选择支持嘉靖帝,嘉靖帝最终如愿,将亲生父母追封为帝后并在太庙中祭祀,持续了十七年之久的大议礼就此告一段落。
因为讨好嘉靖帝,严嵩的仕途也开始顺畅起来,到嘉靖二十一年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礼部尚书了,加太子太保、少保,并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入内阁,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二岁了。
严嵩虽然得到升迁,但因为他在大议礼中的表现,所以被群臣所不喜,就连当时的内阁首辅夏言也很讨厌他。
夏言虽然是大议礼的推动者,但也是个为人正直的能臣干吏,严嵩靠巴结上位,还使用卑劣手段,自然不被他喜欢了。
在严嵩入阁这件事上,夏言本来是持反对意见的,为此不惜以称病在家来反抗,但嘉靖帝十分喜欢严嵩,所以不顾夏言的阻扰,坚持让严嵩入阁。
严嵩上位之后,野心进一步膨胀,开始不满足只当阁员了,而是想要成为内阁首辅,因此他与夏言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那时候嘉靖帝不怎么上朝,而是住在西苑求仙问道,还时常与美女为伴,这遭到了夏言的极力反对,认为皇帝不是这么当的,但嘉靖帝本根不搭理他。
有一次,嘉靖帝将两顶沉香水叶冠分别赐给夏言和严嵩,夏言不肯戴上,而严嵩为了巴结嘉靖帝,竟然在上朝的时候刻意戴上,并用轻纱保护起来,嘉靖帝见罢,开始越发喜欢严嵩。
由于逐渐得到嘉靖帝的宠幸,严嵩开始广结党羽,并不断进谗言陷害夏言,夏言最终被嘉靖帝罢黜,但允许他继续待在内阁。
当时内阁一共有四位成员,夏言资历最高,其次是吏部尚书许赞、礼部尚书张璧,最后才是严嵩。
夏言虽然不是首辅,但依然以首辅的职权行事,许赞和张璧也都很敬畏他,只有严嵩一心除掉夏言。
嘉靖二十三年,鞑靼入侵河套,陕西总督曾铣上书夺回河套,夏言表示支持,嘉靖帝也有此意。
但严嵩为了抑制夏言,竟然指使联合仇鸾等人诬告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贿赂首辅夏言等人,嘉靖帝竟然想都不想就相信了,于是将夏言贬黜到外地,不再在内阁任职。
第二年,许赞以老病去职,张璧去世,内阁就只剩下严嵩一人了,他以为自己就要成为内阁首辅了,不料嘉靖帝突然将夏言召回来,让其成为内阁首辅,严嵩则位居次辅。
嘉靖帝为何这么做呢?
原来,严嵩入阁之后,虽然极力讨好嘉靖帝,让嘉靖帝很喜欢他,但他广结党羽,大肆贪腐,这让嘉靖帝感到有所不满。
夏言再次执掌内阁,已经充满意识到严嵩的心狠手辣,于是对其严加防范,并大力打压严嵩的亲信党羽,先后有多达十余人被贬黜到外地,严嵩的日子因此很不好过。
但让严嵩没想到的是,夏言用力过猛,他一心排除异己,使用了很多强力手段,处置方式也不是很公允,这让群臣都很畏惧他。
就这样,内阁首辅和次辅,都不被群臣所喜欢,那谁能笑到最后呢?
为了能扳倒夏言,严嵩表面上对夏言唯唯诺诺,却在暗地里使手段,他见夏言对嘉靖帝身边的太监不是很客气,每次都训斥他们,于是找到那些被训斥过的太监,用金银贿赂他们,让他们在嘉靖帝身边说夏言的坏话,反而说他的好话。
严嵩又见夏言写的青词,不是很合嘉靖帝的心意,于是很认真地撰写青词,质量非常高,这让嘉靖帝对他刮目相看,也越来越喜欢他。
总之,严嵩可谓无孔不入,一步步蚕食嘉靖帝对夏言的信任,自己则取而代之。
嘉靖二十七年,严嵩决定发起总攻了,他再次进谗言,说夏言独断专权,还与曾铣等武将内外勾结,嘉靖帝怒不可遏,于是将曾铣杀掉,并将夏言罢职,令其回乡居住。
不久后,严嵩又指使党羽抨击夏言,将夏言的黑料全给揭露出来,嘉靖帝盛怒之下,派遣锦衣卫去抓捕夏言。
夏言为了自救,上书嘉靖帝说,严嵩伪造了自己犯罪的证据,还陈述严嵩贪赃枉法、奸诈弄权、心怀不轨等罪,希望嘉靖帝救他一命。
但是,那时候嘉靖帝被严嵩迷得团团转,哪里听得进夏言的话,夏言被押解入京后,刑部很快就判他斩首示众。
当年十月,夏言被斩首于西市,并被抄家,家人全部流放,不久后严嵩被嘉靖帝任命为内阁首辅,他也由此开启了自己十几年擅权误国的生涯,这一年他六十八岁。
02,严嵩的误国之路。
严嵩升任内阁首辅之后,做了两件事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第一件事,极力讨好嘉靖帝。
针对嘉靖帝寻求长生不老这一爱好,严嵩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一方面极力支持嘉靖帝炼丹药,并积极参与其中,寻找最好的道士,写最好的青词,他也因此得了个青词宰相的名声,为此他可以做到废寝忘食,甚至在庚戌之变中,蒙古兵进攻北京的时候,他不顾朝廷安危,依然在家撰写青词。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嘉靖帝,严嵩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比如他为了给嘉靖帝建造斋宫秘殿,征集工匠数万人,每年花费几百万白银,可谓劳民伤财,要知道当时太仓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二百万两。
在这两件事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功不可没,严世蕃虽然体型肥胖,腿部还有残疾,却也是个天才人物,他写的青词比严嵩水平还高,每次严嵩想不到好词句的时候,都是由严世蕃代劳的。
严世蕃还是个搞工程建设的高手,严嵩成为内阁首辅之后,他得以升任工部左侍郎兼尚宝司事,工程的建设权和审批权一把抓,他一方面配合严嵩巴结嘉靖帝,另一方面又在工程中大捞特捞,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除此之外,严世蕃还有很高的政治才能,那时候严嵩年事已高,又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写青词这件事上,严世蕃便替代他书写票拟,每次都很合嘉靖帝的心意,以至于严嵩后来对严世蕃产生了依赖心理,每次有政务需要裁决,严嵩就对人说,“待我与东楼小儿计议后再定”。
嘉靖帝最喜欢严嵩父子的一点,就是他们足够听话,严嵩曾在奏折中说,皇帝不应该受制于任何人,可以为所欲为,这才是帝王气魄;臣子对皇帝只能唯命是从,仰其鼻息行事,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臣子。
可以说,严嵩和严世蕃父子配合得相当默契,严嵩在宫内侍奉嘉靖帝,严世蕃在在宫外掌握实权,配合严嵩的行动,父子二人将嘉靖帝伺候得很舒服,嘉靖帝也乐得其所,大胆放权给他们父子二人。
第二件事,大肆铲除异己。
严嵩升任首辅之后,仇鸾因为在庚戌之变中救驾有功而受到重用,但他根严嵩父子不是很对付,说了很多他们的坏话,一度导致嘉靖帝不那么信任他们了。
为了扳倒仇鸾,严嵩与嘉靖帝的发小、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勾结起来,最终通过诬告陷害的办法,让嘉靖帝杀掉了仇鸾。
而随着仇鸾之死,大臣们对严嵩的忌惮心也越发严重,他们纷纷上书弹劾严嵩父子,严嵩父子为了自保,对反对者进行了严酷打击,以沈鍊、杨继盛为代表的大臣惨死在严嵩父子手上。
到最后,就没有人敢再弹劾严嵩父子了,甚至连裕王朱载垕(后来的隆庆帝)都对他们唯唯诺诺,严嵩让他与嘉靖帝父子长期不得常见,俸禄也被削去大半,他也只能将哑巴亏咽在肚子里。
总之,经过严嵩父子多年经营,他们取得了嘉靖帝的绝对信任,严世蕃甚至收买太监宫女监视嘉靖帝的一举一动,然后将消息汇报给他,他再根据嘉靖帝的行为,做出合理的推断,从而迎合嘉靖帝。
由于权势太大,严嵩被时人成为大丞相,严世蕃则称为小丞相,父子二人垄断了朝廷决策权,其他内阁成员只是个摆设。
在严嵩父子专权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不但权势熏天,而且大肆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甚至卖官鬻爵,“政以贿成,官以赂授”,将官职拿出来公然贩卖,大部分钱财都被他们私吞了,只有小部分用在嘉靖帝身上。
严嵩父子多有钱?
有一次,严世蕃与妻子将金银全部藏在一个地窖里,然后请严嵩来看,严嵩见地库里堆满了金银,数量之巨让他感到大为震惊,他预感大祸将至,但也无可奈何。
后来,严世蕃曾狂妄地对人说,“朝廷无我富”,可见他确实很有钱,但这些钱都是他于父亲严嵩搜刮的民脂民膏,是百姓的血汗钱。
由于严嵩父子长期把持朝政,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边防松弛,官场黑暗,大明朝的国力开始急剧下降,以至于后来张居正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挽回颓势,明朝也很快就灭亡了。
还记得前文讲过,严嵩的父亲希望他成为有权有势的人物,他确实做到了,而且让儿子严世蕃也成为了人上人,但他并不是个正直的臣子,《明史》甚至把他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父亲想看到的结果。
03,严嵩的灭亡之路。
对于严嵩父子的罪行,嘉靖帝也知道不少,他之所以不动严嵩父子,还在于严嵩父子会办事,符合他的心意,还是他制衡术中的重要环节。
严嵩七十多岁的时候,听话说话都是问题,嘉靖帝跟他交流的时候很费劲,开始觉得他老了,不中用了,对他的信任也逐渐降低。
嘉靖帝的这一心理,被一个叫做徐阶的臣子猜到了,当时徐阶因为擅长写青词而被嘉靖帝留在身边,严嵩很忌惮他,时刻打压他,严世蕃甚至当众羞辱他,他因此产生了扳倒严嵩的想法。
当然了,徐阶自知无法以卵击石,便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将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当小妾,以此来麻痹严嵩;第二件事是极力讨好嘉靖帝,获得嘉靖帝的信任。
经过徐阶的不懈努力,他最终被嘉靖帝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之一,后来他又不断讨好嘉靖帝和严嵩,最终做到了内阁次辅的位置。
到严嵩八十岁前后,他的精力大不如前了,尤其在思维方面,跟不上嘉靖帝的节奏了。
有一次,嘉靖帝居住的永寿宫发生活在,他便暂时搬到别的宫殿居住,他召见严嵩,严嵩说让他搬到大内居住,但这不符合他的心意。
后来,嘉靖帝又召见徐阶,徐阶猜到了嘉靖帝的心意,便说他准备召开会议,商讨营建新宫殿之事,嘉靖帝听完很开高兴。
这件事之后,嘉靖帝觉得徐阶办事很合自己的心意,开始逐渐疏远严嵩父子,但严嵩父子对此不自知,依然故我。
嘉靖三十九年,徐阶开始发起反攻,他让自己的门生吴时来、董传策、张翀上书弹劾严嵩父子,嘉靖帝的反应很值得玩味,他将严嵩叫来问话,严嵩极力否认,嘉靖帝便将吴时来等三人以诬告下狱。
蹊跷的是,嘉靖帝明知徐阶是幕后主谋,为何不问罪徐阶呢?
其实,当时嘉靖帝已经有意打压严嵩父子了,但又念及他们的功劳,且他们的罪行查无实证,因此还不是时候。
徐阶的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彻底看透了嘉靖帝对严嵩父子的心理变化,便选择继续隐忍,等待机会到来。
嘉靖四十三年,严嵩干了一件事,触怒了嘉靖帝,当时吏部尚书吴鹏退休,职位空了出来,严嵩想让自己的亲戚欧阳必进接任,于是上书嘉靖帝推荐,但嘉靖帝很不喜欢欧阳必进,便气得将奏折扔到地上。
当晚,严嵩上了一道密折,说“谓必进实臣至亲,欲见其柄国,以慰老境”,说欧阳必进是自己的亲戚,您就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吧,以此来安慰我这个糟老头子,嘉靖帝碍于情面,便下旨让欧阳必进上任。
过了几天,不知是何缘故,严嵩密折中的内容泄露出去了,群臣大感意外,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放出话说,“(严嵩)与人主争强,王介甫(王安石)不足道也”,严嵩与皇帝争强,王安石都比不上他啊!
一个皇帝竟然被臣子左右,这让嘉靖帝很没面子,于是罢黜了欧阳必进,算是给严嵩一个警告。
严嵩的密折为何被泄露出去这件事,史书上没有交代泄密者,但当时能够直达天听的人,就那么几个,徐阶的嫌疑最大。
几个月之后,严嵩再遭打击,他的妻子欧阳氏去世了,严世蕃必须戴孝三年,在此期间无法参与国事,他因此失去臂膀。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没了严世蕃的严嵩,就是一个老态龙钟的废人,他甚至看不懂嘉靖帝给他的诏书,也无法理解别人嘉靖帝对他说的话。
那时候,严嵩实在太老了,八十多岁的人了,身体各项功能都衰退了,无法履行首辅职责了,嘉靖帝越来越厌恶他,徐阶等待良久的机会,也随之到来。
当时,嘉靖帝身边有个叫做蓝道行的道士,是徐阶推荐给嘉靖帝的,嘉靖帝对他言听计从,奉为神灵。
在徐阶的指使下,蓝道行开始不断在嘉靖帝面前说严嵩父子的坏话,导致嘉靖帝越来越想罢黜严嵩,但因为念及旧恩而没有实行。
有一天,徐阶知道严嵩要入宫奏事,他便将消息告诉蓝道行,蓝道行就对嘉靖帝说,“今日有奸臣奏事”,话刚说完,严嵩就进来了,嘉靖帝便认为严嵩是奸臣,于是坚定了罢黜严嵩的想法,但需要个理由才能服众。
这件事之后不久,徐阶就开始操作了,他让亲信邹应龙写了一封弹劾严世蕃的奏折,大致是说严世蕃贪污受贿,富可敌国,还干涉朝政,诽谤朝廷,并附上了部分证据。
嘉靖帝便借机打压严嵩父子,下令将严世蕃逮捕入狱;至于说严嵩,嘉靖帝则因其年老而不忍加罪,便勒令他退休,由徐阶继任首辅。
严世蕃被判刑之后,徐阶曾到严府去安慰,这让严嵩十分感动,甚至跪在地上磕头;严世蕃也祈求徐阶替他向嘉靖帝说情,他满口答应下来。
徐阶回去之后,儿子徐番问他为何这么做,他便语重心长地说,严嵩毕竟对我有恩,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徐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家中有严嵩的眼线,他是故意这么说的,而消息确实很快就传到严嵩耳中,严嵩因此认为徐阶没有坏心,戒备心便松懈下来。
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徐阶这才告诉儿子徐番,他之所以去徐府,是因为嘉靖帝反复无常,对严嵩还稍有眷念,且当时严嵩的爪牙正在四处活动,他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不久后,嘉靖帝果然准备下令召回严嵩,但徐阶极力劝说他,他这才打消想法。
又过了段时间,在严党的运作下,严世蕃只被因为贪污八百两银子而判处流放雷州,嘉靖帝对这一判罚没有提出异议。
徐阶知道,只要严嵩和严世蕃活着,他们对自己就是巨大的威胁,于是开始密谋下一步行动,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严世蕃竟然自掘坟墓。
事情是这样的,严世蕃为人狂妄至极,他在去往雷州的路上,认为父亲严嵩还有翻盘的可能,竟然威胁官员放掉他,然后逃到家乡修建豪宅,并将巨额财富藏于其中,然后过起来了富人生活。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严世蕃在修建豪宅的时候,手下人仗势欺人,被人告发到官府,他的行踪因此暴露了。
徐阶很快就得知了这一情况,然后汇报给嘉靖帝,嘉靖帝也感到很生气,便下令抓捕严世蕃。
徐阶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趁嘉靖帝在气头上,让御史林润上书,给严世蕃安了三个嘉靖帝必杀他的罪名,其一是严世蕃私通倭寇(他的好哥们罗龙文确系倭寇);其二是严世蕃勾结江洋大盗,训练私人武装,图谋不轨;其三是严世蕃盖房子的地,被发现有帝王之气。
如果是其他罪名,嘉靖帝可能会心软,但他最恨犯上和通倭之人,因此他很快就做出了裁决,将严世蕃抄家,斩首示众!
很快,严嵩的家就被抄了,据说抄出了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两百多万两,其他珍宝数不胜数,价值大约也有数百万两,真可谓富可敌国啊!
不久后,严世蕃就被斩首于西市,当时京城百姓纷纷跑去观刑,还喝着酒、唱着曲,可见人们是多么痛恨他。
严世蕃被杀之后,嘉靖帝这才发现严嵩父子是何等贪婪,于是剥夺严嵩所有官职,令其回老家居住。
由于严嵩家所有财产都被抄走,因此他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官员、百姓都不愿意接济他,他只得白天露宿街头,晚上到乱坟岗子过夜,虽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依然坚持了两年之久。
一直到嘉靖帝去世后一年,也就是隆庆元年(1567),严嵩才在饥饿和病痛的折磨下去世,死时八十七岁!
据说,隆庆帝听说严嵩去世后,高兴地手舞足蹈,当年他为了活下来,被迫向严嵩父子低头,甚至贿赂严嵩父子以求发放应得的俸禄,那段屈辱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还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